地标与记忆:江门体育场的诞生
江门体育场坐落于蓬江区,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,自2010年落成之日起便成为江门的新地标。它的诞生,源于江门人对“活力之城”的追求——既要有现代化的硬件支撑,也要保留侨乡文化的温度。
由国内顶尖建筑设计团队操刀,江门体育场以“白鹭展翅”为灵感,白色膜结构屋顶如振翅欲飞的羽翼,轻盈中透着力量感。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江门“中国第一侨乡”的生态意象(白鹭常栖息于珠江三角洲湿地),更暗合岭南建筑“轻、透、灵”的传统美学。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,可容纳3.5万名观众,其规模与颜值,让它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独树一帜。
赛场内外:多元功能的活力场域
赛事盛宴:点燃竞技激情
作为江门体育的“心脏”,江门体育场从未停止过沸腾的热度。2023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在此盛大启幕,璀璨烟花点亮夜空,万人合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成为江门人刻入DNA的集体记忆;中超联赛、亚冠外围赛等顶级赛事也多次在此上演,每当绿茵场上战火纷飞,看台上“江门队”的助威声浪能掀翻屋顶。
除了职业赛事,基层体育同样热闹:每年“市长杯”足球赛、“侨乡杯”篮球赛的决赛日,球场边挤满了为亲友加油的市民,连场边的草坪都成了临时观赛区,笑声与呐喊交织成最生动的烟火气。
社区温度:全民健身的乐园
江门体育场的魅力,远不止于大型赛事。清晨6点的体育场,已是老人们的“快乐主场”——太极扇、健身操的音乐此起彼伏,张阿姨笑着说:“我在这练了十年,身体硬朗得很!”傍晚7点,年轻跑团的荧光夜跑准时开启,300多名跑者沿着红色跑道奔涌向前,手机手电筒的光斑连成流动的星河。
周末的草坪更是孩子们的“冒险乐园”:滑板少年飞跃腾挪,无人机爱好者操控着设备掠过天空,甚至有人支起帐篷办起了小型市集,手工饼干、文创周边琳琅满目。一位带娃的妈妈感慨:“以前觉得体育场只是看球的地方,没想到现在成了全家人的‘遛弯打卡地’。”
城市名片:从体育到文化的共生空间
文化融合:体育与艺术的跨界碰撞
江门体育场从不是孤立的“运动机器”,而是文化与艺术的孵化器。去年国庆期间,“侨乡文化嘉年华”在此举办,醒狮队伍踩着鼓点跃入场内,陈皮茶制作技艺展示摊位前围满了游客,粤剧演员身着华服演唱经典片段……体育场的草坪变成了“文化客厅”,让侨乡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。
就连演唱会也偏爱这片场地。去年某流行歌手的巡演在此开唱,舞台搭建在绿茵场上,音响设备调试至凌晨,只为给歌迷最好的视听体验。“能在体育场听演唱会,感觉自己和城市一起呼吸!”一位90后歌迷激动地说。
未来图景:智慧体育的升级之路
站在新的起点,江门体育场正朝着“智慧化”进阶。目前,场馆已启动数字化改造:智能照明系统能根据自然光线自动调节亮度,节能降耗的同时保障观赛舒适度;AR观赛技术即将上线,观众只需扫描座位号,就能实时查看球员数据、回放精彩瞬间; even 连停车场都装上了AI识别系统,车辆进出效率提升了40%。
更令人期待的是“体育+”生态的拓展:未来或许会有VR健身课程、电竞比赛入驻,甚至打造“夜间经济”示范区——当暮色中的灯光次第亮起,体育场不仅是运动的场所,更是社交、消费、娱乐的综合空间。
江门体育场早已超越了“体育设施”的定义,它是一面镜子,映照着江门人的热情与创造力;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传统与现代、本土与国际。当每一次脚步落在跑道上,每一束目光聚焦在赛场,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——开放、包容、充满生命力——便在其中悄然生长。
暮色四合时,体育场的灯光再度亮起,那光芒里,藏着江门人对生活的热爱,对未来的期许,永远鲜活,永远向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