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建筑里的山水密码
山水为骨,民族为魂
走进崇左体育馆,最先被震撼的是它的建筑语言——仿佛将崇左的山水与民族文化凝练成了一座“活的雕塑”。设计师以当地喀斯特地貌的层叠山峦为灵感,让屋顶线条如起伏的群峰;外墙采用浅灰色石材,模拟石灰岩的自然肌理,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更妙的是,建筑正面的镂空图案,暗藏壮族的“铜鼓纹”与“花山崖画”元素,当夜幕降临,灯光透过这些纹路洒出,恰似千年前的先民在岩壁上留下的神秘符号。
这种“山水+民族”的设计,并非单纯的视觉装饰,而是对崇左城市精神的精准诠释:既扎根于自然的怀抱,又承载着文化的根脉。正如一位市民所说:“每次看到这座建筑,就像看到了家乡的山和水,还有祖辈传下来的歌。”
二、赛场外的烟火气
从竞技场到生活场
崇左体育馆的魅力,远不止于大型赛事的喧嚣。平日里,它是市民生活的“共享客厅”。清晨六点,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屋顶,已有老人在室内羽毛球场挥拍;上午九点,少儿篮球训练营的笑声回荡在训练馆;傍晚时分,广场舞大妈们踩着节拍,在体育馆外的广场跳起《崇左情歌》;周末的市集更是热闹,手工陶艺、壮锦饰品、本地水果摆满摊位,空气中飘着艾叶粑的香气。
去年夏天,一场“壮乡民歌大赛”在此举行,来自各县区的歌手用方言唱起《刘三姐》片段,观众跟着哼唱,有人甚至站起来打起了“师公舞”。一位参赛选手说:“以前只能在村头的晒谷场上唱歌,现在能在这么大的场馆里唱, feels like 梦想成真了!” 这或许就是体育馆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让平凡的日子有了仪式感,让乡土文化找到了现代舞台。
三、时光里的城市记忆
见证成长的坐标
对于崇左而言,体育馆早已超越了“建筑”的定义,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。2018年落成时,不少市民自发前来拍照,有人举着小时候的照片对比:“你看,这里以前是片荒地,现在变成了这么漂亮的场馆!” 十年间,它见证了崇左从“边陲小城”到“东盟门户”的蜕变:全运会预选赛、中国-东盟武术节、国际足球邀请赛……每一次重大活动,都让这座城市与世界相连。
更难忘的是2020年的抗疫时期,体育馆临时改造成核酸检测点,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在这里坚守了三个月。“那天我去做核酸,看到医生的手被手套泡得发白,突然就哭了。” 一位居民回忆道,“但看着体育馆亮着的灯,就觉得心里有底——我们的城市不会输。” 如今,那些消毒水的味道已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,是年轻人约球时的热情招呼。
站在体育馆前,望着它如群山般稳重的轮廓,我突然明白:所谓“地标”,从来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,而是无数个鲜活的瞬间、无数人的喜怒哀乐共同编织的故事。崇左体育馆,正是这样一座“有温度的地标”——它装得下竞技的激情,容得下生活的琐碎,更守得住岁月的沉淀。
当暮色笼罩大地,体育馆的灯光次第亮起,像一串璀璨的星子,照亮着这座城市的前行之路。而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,都在这光里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活力引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