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暮色为常州的楼宇披上薄纱,位于市中心的常州体育场总会率先亮起暖黄的灯光——那抹橘红色的轮廓,像一枚被精心打磨的印章,稳稳盖在城市的天际线上。这座承载着无数人青春记忆与城市梦想的建筑,早已超越了“体育场馆”的功能定义,成为常州人精神版图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一、从荒滩到地标:一座体育场的诞生
若将时光倒推二十年,如今的体育场所在地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。2008年,随着常州“打造体育名城”战略的推进,这片土地迎来了命运的转折。设计师们以“现代简约+江南韵味”为理念,让钢结构的骨架如舒展的荷叶般铺开,玻璃幕墙反射着运河的水光,与不远处的红梅公园遥相呼应。
建成之初,它便以“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”身份惊艳亮相,承办了首届中国羽毛球大师赛、全国田径锦标赛等重量级赛事。那些日子里,看台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,不仅是对运动员的喝彩,更是常州人对“家门口的国际舞台”的自豪宣告。
二、赛场内外:不只是竞技场
(一)赛场上的热血沸腾
对于体育迷而言,常州体育场的记忆永远和“肾上腺素飙升”绑定。2019年中超联赛江苏苏宁的主场之战,现场五万人的欢呼能掀翻屋顶——当特谢拉任意球破门时,整个球场仿佛都在震动,连场边的广告牌都跟着晃动。更别提田径赛道上,苏炳添从这里出发,一步步跑向奥运领奖台的起点;羽毛球馆内,林丹挥拍的身影曾让无数少年立志拿起球拍……
这些瞬间,让体育场成了“梦想孵化器”。许多常州孩子正是在这里第一次触摸到足球的弹性,第一次听见篮球砸中篮板的脆响,从此埋下运动的种子。
(二)赛场外的温柔日常
而当赛事落幕,体育场的另一面才悄然展现。清晨六点,晨跑爱好者已沿着塑胶跑道匀速前进,脚步声与鸟鸣交织成独特的晨曲;傍晚时分,家长带着孩子在草坪上放风筝,笑声惊飞了栖息的白鹭;甚至有老人推着轮椅,慢慢穿过通道,对着空荡的看台回忆年轻时在这里看球的岁月。
去年夏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体育场临时变身“避雨天堂”。数百名路人涌入,工作人员不仅开放休息区,还送上了热姜茶。这个温暖的插曲,让“冰冷建筑”有了温度——原来它早就是城市的安全阀,是陌生人之间的联结点。
三、夜幕下的烟火气:体育场的新角色
当霓虹点亮,常州体育场的身份再次切换。2023年,“体育+”模式让它焕发新生:周末的露天电影放映吸引全家出动,荧光跑道上年轻人穿着发光鞋追逐光影,甚至有乐队选择在草坪上举办小型演唱会,吉他声混着晚风钻进每一个角落。
最动人的是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时刻:情人节那天, dozens对情侣在体育场中央摆满鲜花,求婚仪式让整个场地变成了浪漫海洋;中秋之夜,市民围坐在一起吃月饼、猜灯谜,古老的习俗在现代建筑里找到了新的载体。这些场景证明,体育场早已不是单一的“运动容器”,而是城市生活的“共享客厅”。
站在体育场外围的长椅上,望着内部透出的暖光,忽然明白: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,见证过欢呼与泪水,也包容过平凡与琐碎。从荒滩到地标,从赛场到客厅,常州体育场始终以开放的姿态,接纳着城市的每一次呼吸。而那些关于汗水、欢笑与温情的记忆,终将成为常州人心中,永不褪色的金色勋章。
当最后一盏灯熄灭,夜色重新笼罩大地,我们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里又将迎来新的故事——因为,只要城市还在跳动,常州体育场就永远是那个最鲜活的注脚。